走出“共享共治”的乌托邦(4) ——不同的思维角度,决定了不同的视野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财富管理领域一直以来是以“分”与“合”作为交流与研究语境的,后来又演绎为“分家”和“分业”与否作为探讨与实践的基本主张。


这似乎就造成了两个思维定式:


其一,非“分”即“合”,非“合”即“分”的对立;


其二,形成“分家”与“分业”,“不分家”与“不分业”,“分家”与“不分业”,“不分家”与“分业”四个角度的考量。


难道真的只有这两个思考的维度吗?“分”与“合”是一定对立的吗?“共享共治”有没有其他层面或维度呢?


可否从“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层面考量“分”与“合”?


如果基于不同的层面考量,是不是可以出现一个新的维度,“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如果站在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及收益权的四个维度来看,如果将“共享”指向所有权和收益权,而将“共治”指向控制权与经营权,是不是多了两个维度?


如果将“共享”分别指向所有权或收益权,将“共治”分别指向“控制权”及“经营权”,是不是又可以增加两个维度?


如果我们只考虑“共享”,而不考虑“共治”是不是又有不同的维度?反之是不是也是这样子的呢?


时代变了,我们应当站得更高,以多层次、多维度去观察、思考与创新,这样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也会获得更多关于解决家族(企业)治理、顶层结构设计及财富管理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思维、逻辑、路径、技术及工具的坚守与创新是统一的,没有任何矛盾,就如同“分”与“合”一样可以对立统一起来。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在家族顶层结构设计及财富管理中应当“合其当合,分其当分”。


事实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逻辑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那就是在家族(企业)治理能力偏弱的情形下要关注主线归集与保障支持的逻辑。


最近我们关注的香港鹰君集团实际控制人三子罗嘉瑞与母亲及其他家族成员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本来设计了一个家族“共享共治”的格局,但在上一代创始人之一母亲杜莉君女士依然健在的情形下已经出现了危机,并就家族信托闹上法庭。三子罗嘉瑞一支独大的基本格局事实上是很难改变的了。


同时,也有家族(企业)成功传承的经验表明,在家族第三代依然保持家族所有权的合理集中度是非常关键的。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刘洋

和丰家族办公室投资部副总监

香港大学金融工程专业

中国家族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专业领域:聚焦于全球资产配置与投资组合管理,包括权益类资产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另类资产投资与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等。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


走出“共享共治”的乌托邦(3) ——不同的思维角度,决定了不同的视野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改变财富共有理念,选择“分”,有一些时代背景下的直接动因。



其一,隔离风险“分”可以清晰财产边界,分清彼此,划分清楚每一个家族支系、家庭及个人的财产边界,这就具备了风险隔离的前提,“分”是家族成员间风险隔离的重要手段。


其二,激活个体。“分”会使个体的自主性更加显现出来,激发个体的能量,让家族中的支系、家庭及个人在更社会化和平台化的大背景下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将“依赖”家族发展转变为“依托”家族发展。


其三,避免纷争。“分”清楚了,实际上是对家族发展过程中支系、家庭及个人价值与需求的确定,也是对未来权益的固化,避免混同与不清,进而避免了家族内部现在与未来可能的纷争。


其四,形成合力。“分”是为了更好地“合”,只有清晰家族支系、家庭及个人财产的归属与边界,成员间才能真正消除心理障碍与安全顾虑,家族财富才可能更清晰、更长久、更好地“合”在一起,形成真正有力量的合力。


谁也改变不了趋势,家族确实要放弃对财富共有的迷信,“分”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我要特别强调,我这里讲的“分”,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分家”,家族财富的所有权模式事实上与特定区域文化、特定发展阶段下的普遍性的家族结构是有很大关系的。


说的透彻一点,财富共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家族选择财富共有模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实现家族成员对财富的“共同享有、共同管理”,进而实现家族与家族成员梦想的协调与一致。


毫无疑问,“共享共治”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与追求。但是,我们都有这个常识,追求的境界越高实现的难度就越大、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必须建议中国的财富家族不要轻易将“共享共治”这样的“乌托邦”作为财富规划、顶层结构设计的目标,最起码不应作为阶段性的行动目标。


这个建议也许与很多家族的梦想未必一致,听起来好像不舒服,但这个建议一定是中肯的,是每一个家族都应当关注并认真思考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家族保有“共享共治”这样的伟大愿景,我始终对保有这种愿景的家族及家族领导人保持最大的敬意!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张粟

和丰家族办公室财富管理总监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世界经济学硕士

中国家族经营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持证人


执业领域包括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信托的设立与运营、资产管理等。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


走出“共享共治”的乌托邦(2) ——不同的思维角度,决定了不同的视野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谈到家族财富管理的话题,必然会面对家族财富的“分”与“合”的问题,这对任何家族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今天我不仅从“分”与“合”的角度,更希望从家族“共享共治”的角度与大家进行逻辑层面的交流,这个问题不搞明白,顶层结构设计就不会有方向,整体解决方案也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可否认,聚族而居,共同发展,财富共有是绝大多数家族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



家族财富共有模式通常与家族共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在家族共同生活的时代,一切均围绕家族而展开。为了提高财富的效率,集中财富力量,平衡家族支系、家庭及家族成员的利益与关系,更好地实现家族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家族财富共有模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在今天,基于社会环境的改变,除了极个别的家族外,绝大多数家族的共同生活方式已被彻底打破,客观上也不再是必需,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也就是说,家族财富共有的社会基础已经根本动摇了。同时,家族财富共有模式的价值已经大大弱化,对于家族支系、单一家庭及个人的生存、安全及发展而言,财富共有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价值,形成某些方面的制约。


事实上采用财富共有模式的家族也越来越少了。即使存在财富共有的现象,往往也只是阶段性的“不分家”。


一个力量是希望通过财富共有实现对家族成员的平等关爱以及提供共同发展的平等机会的渴望,同时实现对世代同堂、家族和合等传统家族“圆满”文化的坚守与梦想。


另一个力量是更多追求个性的张扬、独立的发展。虽然人们依然关注家族荣耀,但更希望在家族资源与平台背景下实现自我完善,期待的是家族价值、家庭价值及个人价值的同步发展。


前者是家族的力量,后者是时代的力量,不言而喻后者的力量更大。所以说,家族财富共有的基础是缺失的,与时代文化下的家族需求也是冲突的,这就是大部分家族财富的规划与传承以“分”为主流的原因。


需要明确的是,家族财富一定不是“一分了事”,也不是在“分”与“合”之间做简单的排他性选择。除了“分”的背景外,家族在发展中确实也存在强烈的“合”的诉求。家庭及个人发展需要家族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本的土壤与支持。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在家族顶层结构设计及财富管理中应当“合其当合,分其当分”。


具体操作层面还是再次强调以前多次强调的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保留合的能力,关注分的可能,适时而行;


其二,宜合则合,宜分则分,顺势而为;


其三,合之有道,分之有术。


总之,无论是什么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家族价值、家庭价值及个人价值的同步发展才是“王道”。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张晓初

和丰家族办公室家族(企业)治理专家

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中国家族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长期致力于信托财产与财富保值、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家族(企业)传承规划、家族(企业)权益结构设计、公司治理与商业模式、商业体系(集团化)构建、投资与并购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


走出“共享共治”的乌托邦(1)——不同的思维角度,决定了不同的视野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今天我准备分享家族(企业)财富管理视野的问题。全球视野确实是件好事,毕竟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如何观察和借鉴国外经验是一个非常需要着重说清楚的事儿。


今天的家族财富管理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向以欧洲及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家族(企业)学习。各种针对欧洲及日本“古老”家族(企业)的交流活动非常频繁,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确实也有很多家族(企业)财富传承的经验通过这种国际化的交流引入国内,但是这里有一个鉴别和吸收的问题。国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并不见得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并不一定能为中国家族所“用”,用了可能会“水土不服”的。


针对家族(企业)的观察不系统、不全面是肯定的、也是正常的。当下的观察往往忽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一直在观察和研究日本的家族(企业),而且从中确实有很大收获。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我们越来越发现,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与我们仅仅是“貌似”而已,骨子里有很多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中都强调“忠”与“孝”,但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孝为先”,而日本文化强调的是“忠”为先。为什么?日本的家是一个永续的经营体,是以“业”、“职业”和“事业”为核心的,首先强调的是“奉公”与“忠职守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中世纪以后日本逐渐形成并确认了“家督制”和财产的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也是由家族血缘结构所决定的。


所以中国家族在家族财富的保护、管理与传承过程中,尤其是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中,不仅要借鉴国际的经验,更要契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家族结构,坚守本土化的大方向。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赖逸凡

和丰家族办公室信托筹划专家

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法学硕士


专注于家族信托架构设计、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及风险投资、公司并购与重组、公司治理、商业模式设计与固化等领域的研究与实务。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


资本连续性——从IPO到财富管理 | 港交所投资人论坛

在当前的投资环境下,寻找alpha变得越来越困难。资产所有者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并实现回报呢?


9月19日在香港交易所金融大会堂圆满落幕的港交所投资人会议(HKEX AssetOwners Conference) 为收购方基金经理提供了参考。会议围绕发现不同市场的投资机会、为风险管理人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加强市场结构等主题展开,帮助机构投资者通过香港(亚洲区域全球市场领先者)更好地拓展亚洲市场业务。

 

和丰家族办公室首席投资官Stephen Pau 受邀出席论坛,并与香港交易所全球客户发展高级副总裁VictoriaCoe,Raffles Group 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 Chiman Kwan,Union BancairePrivee 亚洲副主席 AlfredTsai 一起围绕“资本连续性——从IPO到财富管理”,探讨财富管理公司当前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为圆桌论坛内容摘录:

 

主持人:香港交易所全球客户发展高级副总裁Victoria Coe

 

当我在纽约的摩根大通私人银行部(JPM PB)工作时,一家大型的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Nasdaq)上首次上市(IPO)。公司创始人以仍处于禁售期的股份做抵押,向JPM借了一笔贷款。JPM PB限定了股票价格,以防止股价大幅下跌而造成抵押品价值损失,并借钱给客户,让他们建立投资组合。一夜之间,客户的资产从单一持股变成了全球多元化的投资组合。现在我在香港交易所工作,我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中国企业家将他们的香港公司在海外上市并获得离岸资产,这为香港财富管理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我们的问题将据此展开:


1.从企业家的财富管理规划、资产配置和后续服务中,看到了什么趋势?


Stephen Pau: 将资金转移到香港、美国或其他地方,也是资产配置决策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担任IPO的顾问,设立IPO信托。

 

2.企业家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Stephen Pau: 我所了解到的是全球征税、传承规划、税务筹划。家族信托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关于传承规划,家族可以在信托中保留控股股东的权利,如果下一代对企业不感兴趣,则让管理层管理企业。

 

3.香港财富管理行业是如何把握这一机遇的?


Stephen Pau: 我认为单一或多家族办公室将会有更多的机会。


作为家族内部的顾问,为家族对比和分析其所有的私人银行账户,提供移民建议,为年幼孩子进入国际学校申请护照等。


 

4.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机会?投资机会、客户服务、监管环境等。


Stephen Pau: 经过20年财富管理的发展,我们看到家族办公室提供了越来越多贴心、私密的服务。不仅仅是完成IPO顾问的工作,家族办公室可以从IPO顾问的角色转换成家族内部顾问。

 

5.香港vs新加坡,如何让政府更有效率?


Stephen Pau: 新加坡是世界知名的金融中心,法律体系健全,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都很充裕,于中国而言,交通与语言都非常便利,这是很多企业家选择在新加坡开设银行账户和设立公司的原因。如果企业家在新加坡开设公司,可以通过新加坡投资移民计划获得新加坡永居或公民身份。


我们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游说香港政府,提高企业与证监会打交道的效率,或者放宽在香港开设公司的要求。

 

关于鲍靝锋先生(Stephen Pau)



鲍靝锋先生(Stephen Pau)在全球投资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

 

现任「和丰家族办公室」投资总监。曾任职于一家瑞士老牌家族办公室,负责亚太地区客户的投资组合管理,再之前在亚太区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香港赛马会,负责管理多经理人投资组合。曾任职于德意志银行的微观量化策略组,业绩是机构投资者研究团队中量化/衍生品类别的前三名,之后又任职于宏观策略组。曾在英国摩根大通银行担任投资组合研究分析职位。曾任职于英国圣保罗旅行者保险公司,担任固定收益分析师。

 

拥有英国伦敦卡斯商学院精算硕士学位,是一名英国皇家特许统计师和特许科学家。


[来源:和丰家族办公室]

以所有权结构的名义(四) ——所有权结构的落地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从落地角度来看,家族的所有权结构应当如何规划呢?我们在《对话家族顶层结构》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就是探讨如何进行家族及家族企业所有权结构的规划与设计。


今天就先简单讲一下家族所有权结构的规划方向。


家族对于财富的安全性是非常看重的,风险的来源很多,风险管理的方式也很多,但从权益结构上进行风险隔离是一个基础的考量,所以,家族所有权结构中有一个保护结构的规划与设计问题。


家族对于家族财富的控制权非常关注,无论是家族财富的整体控制,经营性资产的控制,还是某一类家族财富的控制,或者是某一项家族财富的控制。如何实现呢?这里又存在一个家族财富控制权结构规划和设计的问题。


传承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家族资产形态会不断转化,家族的财富布局从空间上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这些财富如何传承呢?在所有权结构中传承结构的规划和设计是每一个家族都无法回避的。


可以说,所有权结构的规划落地有三个维度:保护结构、控制权结构及传承结构。从所有权结构规划整体出发,保护结构、控制权结构及传承结构这三个维度是可以分别观察的,但规划与落地时必须要一并考量。


如果从落地角度来看,这就涉及到运用多种结构性工具进行所有权结构规划的问题。不同工具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可以满足家族不同的诉求。但是家族的诉求往往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和多变的,这就决定了在家族所有权结构规划中多种结构性工具综合运用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以家族信托、家族基金会、家族控股公司、家族投融资平台、家族有限合伙、离岸公司及家族特殊目的公司等多种结构性工具的组合运用,实现家族所有权结构目标已经是一种家族及家族企业关注的新趋势。


无处不在的家族所有权结构是决定家族及家族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