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族智慧,还是专业能力(2):财富管理必须面对的“尊重”与“信任”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专业能力的价值同样无可替代

 

家族智慧固然重要,但没有专业能力的导入肯定解决不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以及其他财富管理方面的问题。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家族信托的设立与运营。


中国家族设立境内或境外家族信托的路径通常是:选择信托机构作为家族信托的受托人,然后与受托人进行沟通选择信托类型,与受托人共同确定家族信托的具体条款,进而与受托人签署信托契约并置入信托资产完成家族信托的设立。这个流程有很大问题!


正确的信托构建逻辑应当是确定家族信托的核心要素及信托框架后,再去遴选最契合的受托人设立家族信托。


确定家族信托的核心要素及信托框架,实际上指的就是家族根据自己的情况与意愿独立确定家族信托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以及家族信托的所有权结构。选择受托人实际上是一个家族信托“实现”的过程,而并不是由受托人去设计这个家族信托。


这个能力家族是不具备的,没有专业能力是无法实现的。


家族信托就是家族一个虚拟的“房子”,与建造一个房子的逻辑是完全相同的:


工程施工单位很专业,家族作为业主方,是不是要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向施工单位提一些标准与要求?如何确定自己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呢?是通过设计师还是仅仅通过自己?


标准和要求确定后,是不是需要就建筑工程合同的中的商务条款与技术条款和施工单位进行谈判?为什么需要谈判?因为家族的立场与施工单位的立场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想把房子建造好这一点是一致的,但家族更希望最完美实现家族的目标,而施工单位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规范要求。


没有专业支持确实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一个好的房子一定是专业设计师设计的!


再举个离岸家族信托的例子:我们可以先不谈家族信托的设计与谈判中专业能力的价值,请问有多少家族能够可以完整读懂英文版的家族信托文件?很多家族都有在海外留学的家族成员,也许能够读懂晦涩的专业法律文件,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家族信托法律文件每一个字、词及句子的意思?即使能够理解这些字、词及句子的意思,你又能够真正理解这样安排的法律后果吗?


家族信托这个“房子”比一个真正的房子更重要,更久远,更复杂,没有专业能力的支持一定是行不通的。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


是家族智慧,还是专业能力(1):尊重家族智慧的价值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必须尊重家族智慧的价值,这是一种源动力

 

很多中国家族完全是依靠家族智慧处理顶层结构设计等重大家族事务的。


虽没有完整的逻辑,更不成体系,但家族创造了很多财富管理的“土办法”,往往是以约定俗成的非正式方式呈现的,实用性很强,而且仔细推演起来和一些专业财富管理逻辑也是非常契合的。举两个例子:


案例1:一个非常成功的家族企业,为了避免父子两代人可能的冲突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做了一个非正式的安排:在重大事项表决中,第一代家族成员持有30%表决权,第二代家族成员持有30%表决权,职业经理人团队持有40%表决权。


案例2:一个知名企业家,将财富分成了7份:赠给四个孩子(不论男女)各一份,太太保留一份,自己保留一份,另外留有一份家族共有。家族共有的这一份用以支持家族共同事务,同时作为家族成员的最终保障。他和太太离世后,他们各自拥有的份额将并入到家族共有部分。


第一个家族所确定的家族决策机制虽未形成正式的治理机制,运行也并不严格,甚至有些时候是失效的,但确实非常值得研究。首先,家族发现了影响家族发展的重要路障之一就是家族的决策机制;同时,家族成员之间力图通过机制的确定去寻求家族代际成员间的权利平衡;此外,家族通过第三方力量——职业经理人的引入去平衡家族成员间的差异与冲突。


第二个家族实际上设立的就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意义上的家族基金,虽然家族基金的管理模式未必科学,当时也未进行包括管理者选择及运营机制等更具体问题的长远考量,但家族基金的轮廓是具备的。在这个安排下,明显看出家族在财富传承中对家族成员长期保障与支持的关注、平等分产和分而传之的传统理念、以及男女平等的当代理念;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家族事实上已经意识到了家族长期发展与传承,必须具备集中的家族力量。


家族智慧就是一种源动力,很多家族财富管理工具、治理技术及顶层结构的逻辑,都是来源于境内外家族智慧的“蓝图”与实践。


能够创造或保有财富的家族一定有很多过人之处值得他人学习,一定有一些独有的经验与品质值得总结和提炼,其中的共性就会被提升为工具、技术与逻辑,甚至会形成相应的理论。


家族(企业)自身也要特别注意挖掘和总结自己的一些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向其他家族学习与借鉴!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张东兰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和丰家族办公室家族(企业)治理专家

广州市律师协会家族企业法律业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家族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长期专注于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信托筹划与执行、股权激励与内部组织优化、资本市场与投资基金、投融资与并购重组、公司治理与集团化(集团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


走出“共享共治”的乌托邦(4) ——不同的思维角度,决定了不同的视野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财富管理领域一直以来是以“分”与“合”作为交流与研究语境的,后来又演绎为“分家”和“分业”与否作为探讨与实践的基本主张。


这似乎就造成了两个思维定式:


其一,非“分”即“合”,非“合”即“分”的对立;


其二,形成“分家”与“分业”,“不分家”与“不分业”,“分家”与“不分业”,“不分家”与“分业”四个角度的考量。


难道真的只有这两个思考的维度吗?“分”与“合”是一定对立的吗?“共享共治”有没有其他层面或维度呢?


可否从“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层面考量“分”与“合”?


如果基于不同的层面考量,是不是可以出现一个新的维度,“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如果站在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及收益权的四个维度来看,如果将“共享”指向所有权和收益权,而将“共治”指向控制权与经营权,是不是多了两个维度?


如果将“共享”分别指向所有权或收益权,将“共治”分别指向“控制权”及“经营权”,是不是又可以增加两个维度?


如果我们只考虑“共享”,而不考虑“共治”是不是又有不同的维度?反之是不是也是这样子的呢?


时代变了,我们应当站得更高,以多层次、多维度去观察、思考与创新,这样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也会获得更多关于解决家族(企业)治理、顶层结构设计及财富管理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思维、逻辑、路径、技术及工具的坚守与创新是统一的,没有任何矛盾,就如同“分”与“合”一样可以对立统一起来。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在家族顶层结构设计及财富管理中应当“合其当合,分其当分”。


事实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逻辑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那就是在家族(企业)治理能力偏弱的情形下要关注主线归集与保障支持的逻辑。


最近我们关注的香港鹰君集团实际控制人三子罗嘉瑞与母亲及其他家族成员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本来设计了一个家族“共享共治”的格局,但在上一代创始人之一母亲杜莉君女士依然健在的情形下已经出现了危机,并就家族信托闹上法庭。三子罗嘉瑞一支独大的基本格局事实上是很难改变的了。


同时,也有家族(企业)成功传承的经验表明,在家族第三代依然保持家族所有权的合理集中度是非常关键的。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刘洋

和丰家族办公室投资部副总监

香港大学金融工程专业

中国家族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专业领域:聚焦于全球资产配置与投资组合管理,包括权益类资产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另类资产投资与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等。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


走出“共享共治”的乌托邦(3) ——不同的思维角度,决定了不同的视野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改变财富共有理念,选择“分”,有一些时代背景下的直接动因。



其一,隔离风险“分”可以清晰财产边界,分清彼此,划分清楚每一个家族支系、家庭及个人的财产边界,这就具备了风险隔离的前提,“分”是家族成员间风险隔离的重要手段。


其二,激活个体。“分”会使个体的自主性更加显现出来,激发个体的能量,让家族中的支系、家庭及个人在更社会化和平台化的大背景下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将“依赖”家族发展转变为“依托”家族发展。


其三,避免纷争。“分”清楚了,实际上是对家族发展过程中支系、家庭及个人价值与需求的确定,也是对未来权益的固化,避免混同与不清,进而避免了家族内部现在与未来可能的纷争。


其四,形成合力。“分”是为了更好地“合”,只有清晰家族支系、家庭及个人财产的归属与边界,成员间才能真正消除心理障碍与安全顾虑,家族财富才可能更清晰、更长久、更好地“合”在一起,形成真正有力量的合力。


谁也改变不了趋势,家族确实要放弃对财富共有的迷信,“分”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我要特别强调,我这里讲的“分”,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分家”,家族财富的所有权模式事实上与特定区域文化、特定发展阶段下的普遍性的家族结构是有很大关系的。


说的透彻一点,财富共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家族选择财富共有模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实现家族成员对财富的“共同享有、共同管理”,进而实现家族与家族成员梦想的协调与一致。


毫无疑问,“共享共治”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与追求。但是,我们都有这个常识,追求的境界越高实现的难度就越大、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必须建议中国的财富家族不要轻易将“共享共治”这样的“乌托邦”作为财富规划、顶层结构设计的目标,最起码不应作为阶段性的行动目标。


这个建议也许与很多家族的梦想未必一致,听起来好像不舒服,但这个建议一定是中肯的,是每一个家族都应当关注并认真思考的!


当然,我并不反对家族保有“共享共治”这样的伟大愿景,我始终对保有这种愿景的家族及家族领导人保持最大的敬意!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张粟

和丰家族办公室财富管理总监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世界经济学硕士

中国家族经营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CFA)持证人


执业领域包括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信托的设立与运营、资产管理等。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


走出“共享共治”的乌托邦(2) ——不同的思维角度,决定了不同的视野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谈到家族财富管理的话题,必然会面对家族财富的“分”与“合”的问题,这对任何家族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今天我不仅从“分”与“合”的角度,更希望从家族“共享共治”的角度与大家进行逻辑层面的交流,这个问题不搞明白,顶层结构设计就不会有方向,整体解决方案也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可否认,聚族而居,共同发展,财富共有是绝大多数家族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



家族财富共有模式通常与家族共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在家族共同生活的时代,一切均围绕家族而展开。为了提高财富的效率,集中财富力量,平衡家族支系、家庭及家族成员的利益与关系,更好地实现家族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家族财富共有模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在今天,基于社会环境的改变,除了极个别的家族外,绝大多数家族的共同生活方式已被彻底打破,客观上也不再是必需,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也就是说,家族财富共有的社会基础已经根本动摇了。同时,家族财富共有模式的价值已经大大弱化,对于家族支系、单一家庭及个人的生存、安全及发展而言,财富共有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价值,形成某些方面的制约。


事实上采用财富共有模式的家族也越来越少了。即使存在财富共有的现象,往往也只是阶段性的“不分家”。


一个力量是希望通过财富共有实现对家族成员的平等关爱以及提供共同发展的平等机会的渴望,同时实现对世代同堂、家族和合等传统家族“圆满”文化的坚守与梦想。


另一个力量是更多追求个性的张扬、独立的发展。虽然人们依然关注家族荣耀,但更希望在家族资源与平台背景下实现自我完善,期待的是家族价值、家庭价值及个人价值的同步发展。


前者是家族的力量,后者是时代的力量,不言而喻后者的力量更大。所以说,家族财富共有的基础是缺失的,与时代文化下的家族需求也是冲突的,这就是大部分家族财富的规划与传承以“分”为主流的原因。


需要明确的是,家族财富一定不是“一分了事”,也不是在“分”与“合”之间做简单的排他性选择。除了“分”的背景外,家族在发展中确实也存在强烈的“合”的诉求。家庭及个人发展需要家族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本的土壤与支持。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在家族顶层结构设计及财富管理中应当“合其当合,分其当分”。


具体操作层面还是再次强调以前多次强调的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保留合的能力,关注分的可能,适时而行;


其二,宜合则合,宜分则分,顺势而为;


其三,合之有道,分之有术。


总之,无论是什么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家族价值、家庭价值及个人价值的同步发展才是“王道”。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张晓初

和丰家族办公室家族(企业)治理专家

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中国家族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长期致力于信托财产与财富保值、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家族(企业)传承规划、家族(企业)权益结构设计、公司治理与商业模式、商业体系(集团化)构建、投资与并购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


走出“共享共治”的乌托邦(1)——不同的思维角度,决定了不同的视野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专家,每周与大家分享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家族力整体提升、家族(企业)投融资及家族(企业)危机化解和争议解决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今天我准备分享家族(企业)财富管理视野的问题。全球视野确实是件好事,毕竟我们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如何观察和借鉴国外经验是一个非常需要着重说清楚的事儿。


今天的家族财富管理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向以欧洲及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家族(企业)学习。各种针对欧洲及日本“古老”家族(企业)的交流活动非常频繁,甚至成为一种“时尚”。


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确实也有很多家族(企业)财富传承的经验通过这种国际化的交流引入国内,但是这里有一个鉴别和吸收的问题。国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并不见得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并不一定能为中国家族所“用”,用了可能会“水土不服”的。


针对家族(企业)的观察不系统、不全面是肯定的、也是正常的。当下的观察往往忽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一直在观察和研究日本的家族(企业),而且从中确实有很大收获。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我们越来越发现,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与我们仅仅是“貌似”而已,骨子里有很多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中都强调“忠”与“孝”,但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孝为先”,而日本文化强调的是“忠”为先。为什么?日本的家是一个永续的经营体,是以“业”、“职业”和“事业”为核心的,首先强调的是“奉公”与“忠职守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中世纪以后日本逐渐形成并确认了“家督制”和财产的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也是由家族血缘结构所决定的。


所以中国家族在家族财富的保护、管理与传承过程中,尤其是家族(企业)顶层结构设计中,不仅要借鉴国际的经验,更要契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家族结构,坚守本土化的大方向。

 

[文章来源:摘自《对话家族顶层结构——家族财富管理整体解决方案的27堂课》,作者:张 钧、蒋松丞、张东兰、赖逸凡、胡 弯]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实战系列】。



赖逸凡

和丰家族办公室信托筹划专家

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法学硕士


专注于家族信托架构设计、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及风险投资、公司并购与重组、公司治理、商业模式设计与固化等领域的研究与实务。



【新 书 推 荐】


“对话”系列丛书已在京东、当当、

广东人民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