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马来西亚购买当地有代表性的产品,皇家雪兰莪的锡器当然是首选之一。前几天在位于槟城的皇家雪兰莪的专卖店中,看到了一本曾美仪女士写的书——《走过锡屑飞扬的岁月:皇家雪兰莪的故事》,作者作为第四代家族成员讲述了皇家雪兰莪的所有者杨氏家族的事业故事。
这是一个成功传承的家族典范,当下第四代家族成员已经成为家族企业的主要领导者,在主持家族事业的大局。这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家族的传承故事,从1885年至今已经跨越了三个世纪,不仅没有被时间所击倒,而且不断取得事业的突破,皇家雪兰莪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性卓越品牌。
皇家雪兰莪的历史印记
从大埔出发,走向世界
从锡镴学徒走向企业老板
皇家雪兰莪的一代创始人杨堃祥(杨堃)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的一个贫瘠的村落;1882年,年仅11岁的杨堃祥已在锡镴重镇汕头当起了锡镴学徒;1885年,14岁的杨堃祥抱着年轻人就得出门闯出一番事业的决心,从汕头乘船奔赴南洋,到达吉隆坡与哥哥杨进祥和弟弟杨伟祥会合。
1898年,马来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锡产国,年产量高达40,000公吨,锡业蓬勃发展。杨堃和兄弟趁此良机把锡镴制品业务逐步扩大,到1920年代,繁华的锡廊路已有五家出售锡制品的商店,全部由杨氏家族经营。
杨堃与太太罗八育有四个儿子。长子杨炳包于25岁经营第一家配备简单的锡镴工厂,命名为马来亚锡镴公司(Malayan Pewter Works)。但深受全球经济萧条的影响,只能艰难维持生计,锡镴生意一蹶不振。此时,出现了一位改变杨氏家族命运的人物,来自英资英东有限公司(Anglo OrientalLtd.)的英国工程师哈顿(G.H.Hutton),他建议杨氏家族趁锡价偏低之际,从铸制传统的祭祀器皿改为实用的锡镴成品。之后,公司调整了经营策略,大量铸制欧陆风格的烟盒、烟灰缸、花瓶、茶壶等家居用品,公司生意从此东山再起。而此次公司经营策略的调整,也成为杨氏家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未来锡镴制品出口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兄弟共治走向分家分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一次影响了杨氏家族的生意,而杨家四兄弟也因公司的经营战略而争论不休,家族企业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长子杨炳包因坚持沿用古老的锡镴制作工序,与其余三兄弟决裂,独自经营马来亚锡镴。三兄弟则开设雪兰莪锡镴,发展成为今天大家熟知的皇家雪兰莪。三兄弟开设的公司已不再是单一地出售锡镴产品,而是打着马来亚工艺品的旗号,出售各种锡镴、银器、陶器、木制品等。
好景不长,二战期间马来亚的锡受到日军管制,杨氏兄弟只被允许制作日本清酒的酒器。杨炳包在战争期间不幸被华人黑社会分子绑架和杀害。二战后,二哥杨炳桑退出锡镴行业,不过仍继续为家族的锡镴公司进行海报和广告设计。而后,老三杨炳楷与四弟杨炳祥也分道扬镳,炳楷继续经营雪兰莪锡镴;四弟接管了大哥的马来亚锡镴。
1952年,大家长杨堃去世,享年81岁;此后,杨炳桑与杨炳祥最终彻底退出锡镴行业,只剩老三杨炳楷坚守在父亲传承下来的锡镴行业。
雪兰莪锡镴的创新与发展
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雪兰莪锡镴的业务也开始扩展。杨炳楷非常专注于创新,在制作工序上,部署了类似生产线的制作工序,发明了旋转车床,大大缩短锡镴的制作时间;在技术上,也不再遵循古老的中国式方法,而是采用往铰链链接的厚铁板中注入金属溶液的方式,对锡镴进行冷却。杨炳楷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他在起居室开辟了一间“密室”,用来进行机器的改良和试验。
1962年,杨炳楷在吉隆坡北郊的文良港设立了新工厂,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工厂已具备试行新工作流程和机械化的条件。
杨炳楷非常注重对四个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孩子们都被送到英校求学,接受英文教育。在学校内,四个孩子均成绩优异;放学后,孩子们会回到企业内帮忙。大儿子杨保胜毕业后被要求回到工厂,从基层做起。几年后,杨保胜已经可以负责对外与各生意伙伴沟通并建立起联系。
1968年,雪兰莪锡镴在峇都路231号设立第一间专卖店,由长女杨文霞一手打理,作为杨家企业发展的里程碑,这家专卖店如今也成为马来西亚游客必须到访的景点之一。小女儿杨文娟毕业后也协助姐姐一同打理店务。当时正值马来西亚旅游业蓬勃发展,杨文娟把销售对象转向企业,定位为为尊贵的顾客服务。而小儿子杨保康因家族经济能力的允许,有幸到澳洲读大学,修读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保康负责接手保胜管理的工厂,而保胜则负责南下新加坡设立新工厂。
家族第三代的崛起 雪兰莪锡镴走向世界
孩子的成长让家族可以逐渐把企业交接给第三代。杨保康接管工厂后,在锡镴的制作方法上再一次进行创新。过去的锡镴要依赖铜、锑和微量铅,1968年,公司革新了合金的成分,现在的锡镴原料含量分别是97%锡、0.5%锑和2.5%铜。1970年,保康学习并引入了德国的得高(Deckel)雕刻机,使雕刻技术从平面突破为立体雕刻。
1972年,公司与德国苏塔尔公司(Soltauer Zinngiesserei)签署合约,生产德国的锡镴制品,从而让公司学习和掌握了钢模铸制锡镴的技术。这种新技术不仅提高了铸制的过程,还能制作出质地更坚硬、图案纹理更多样的制品。之后,公司还添置了通过电脑操作的车床,使产品工艺更加精细化。
各种革新技术和机器,协助雪兰莪锡镴突破了旧式制作工序的限制,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和更广阔的市场。尽管锡镴技术在一步步创新,公司也一直保留着将生产工序机械化的使命,但公司始终保留工匠的技巧和专门技术,每一件锡镴成品都要通过人手磨光而成。
公司一方面专注于产品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产品市场的开拓。“开发迎合国际市场的设计、引进新颖的生产过程以及在海外国家建立零售店”确定为公司扩张的三大方向。公司从1970年代开始便不断开疆拓土,努力打开海外市场。
1968年在新加坡开设了家族第一家海外雪锡工厂;
1972年,雪锡与瑞士、奥地利的珠宝名家合资创立首饰品牌雪宝兰,成为马来西亚首饰行业的先驱;
1977年,雪锡在墨尔本设立了销售分公司,成为雪锡的首个“西方”市场;
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雪锡在全球各地,包括澳洲、德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都设立了专卖店或销售办事处;
1979年,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苏丹给雪锡颁发御许状,1992年,雪兰莪锡镴正式更名为“皇家雪兰莪”;
1993年,皇家雪兰莪收购伦敦纯银名家甘铭斯(Comyns)以及其3万5千套设计样本;
2002年,皇家雪兰莪进一步进军北美市场,收购了加拿大最大的锡镴商海鸥锡镴(Seagull Pewter);
2004年,皇家雪兰莪在文良港总部开设了皇家雪兰莪游客中心,向本地及世界各地人士分享马来西亚锡镴工艺的故事。皇家雪兰莪游客中心运营至今,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皇家雪兰莪游客中心也被猫头鹰(Trip Advisor)评为“2016年卓越奖”、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获评“游客选择奖”。
长青基因
永远保有坚守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皇家雪兰莪从一家锡廊路的小店、从一位大家长式领导人的传统工艺和辛勤工作开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兄弟不和,以及家庭式手工业的转型,非但没有被一次次的挑战击垮和淘汰,反而蜕变成一家享誉世界的现代化公司。毫无疑问,皇家雪兰莪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冲垮,家族企业多次面临困境而没有被消亡,既有偶然,也是必然。
回溯杨氏家族企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家族企业一直在强调,或者说始终在坚守企业的特质和价值。皇家雪兰莪发展至今,始终坚守在锡镴行业制造手工艺品,并且秉承一贯卓越工艺的传统。现代先进的锡镴制造技术已完全可以脱离人工全机械化自动运行了,但皇家雪兰莪依然坚守着最朴素、最真挚的工匠技术,到了今天,每一件精品的磨光和加工程序,仍然是由熟练的锡镴工匠以人手完成。正是这份始终如一的坚守,让家族企业中最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传承了下来,也让家族企业的精神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当然,家族企业历经磨炼仍能屹立不倒的关键原因是企业发展一直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调整。家族企业通过与时俱进的公司战略调整,持续的技术革新,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曾经有一位采访者问杨炳楷,公司由谁负责企业新产品的设计?炳楷的回答是他自己和子女。而当继续问到公司如何决定停产哪些产品时,炳楷的回答是:“我们从不停产!我们只会增加新产品。对,我们只会一加再加。”1940年代至1970年代早期,公司不断创新,永不错过任何新颖的概念和销售机会。家族第三代也继承了上一代的创新精神,在产品工艺方面,对锡镴原料进行调整、对生产技术不断改革;在企业展业方面,先后并购国外的珠宝、银器品牌,不断进行企业扩张。正是这份持之以恒的创新,让皇家雪兰莪成为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知名企业。
坚守与创新,让大家看到了家族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轨迹,也是家族企业的前行方向。换个角度而言,坚守和创新也可以理解为家族企业得以基业长青的基因。和许多有经营性资产的家族一样,在经营性资产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看到坚守与创新这两大特点,而在皇家雪兰莪杨氏家族的身上,能看得更加真切。
必然选择
家族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共治”
在家族企业进行传承过程中,人力资本的培育是每个家族企业都应深思熟虑的。当上一代家族领导人退出历史舞台,下一代的家族成员能否独当一面,独立、完整地支撑起整个家族的商业帝国?还是需要把具有更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引入企业,让家族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共同经营?
这里通常把家族经理人理解为受家族之托,来打理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无论是在决策层还是经营层,无论是家族企业董事长还是首席执行官(CEO),亦或是在管理岗位或基层岗位的家族成员,都可称之为家族经理人。
皇家雪兰莪杨氏家族选择了家族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共治的形式。在公司规模随着顾客不断增加而日渐庞大的过程中,公司管理也从传统的家庭式作业发展成由专业人才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的专业精英共同经营皇家雪兰莪。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选择。
不可否认,家族事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使家族人力资本有效凝聚和提升,但是随着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家族的人力资本不可能始终能够与家族事业的发展相匹配,很难完整支撑家族事业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家族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共治”是一种确定性的趋势。
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趋势,并不因特定市场职业经理人机制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的水平高低而改变。所以,就家族事业传承而言,有效培养优秀的家族经理人,同时构建合理的职业经理人机制是应当同等关注的头等大事。
家族成员不仅要成为好的家族企业所有者,还要与职业经理人共同把握家族企业的经营。家族经理人的培养应从热爱、责任与能力三个方面同时进行。
第一是热爱。培养家族经理人的热爱,包括对家族的热爱以及对家族企业的热爱。培养热爱应该提早规划,家族需要从小培养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创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家长应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完成对接班人价值判断体系的培养。杨氏家族第二代经历了兄弟之间的分崩离析,教训惨痛。因此,杨炳楷对第三代的教育则更加谨慎,也更侧重于家族成员间的感情培养以及家族价值的教育,强调家族和合,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对家族热爱、对家族企业感兴趣。
第二是责任。培养家族成员的责任感需要明确使命、提高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中的参与度。作为家族的一员,家族后代对家族企业的了解和深厚感情是非家族成员无可比拟的,让家族后代明白自身肩负着家族发展的使命,是培养家族成员对家族企业的责任感的关键。同时,应提高家族成员日常在家族企业中的参与度。杨炳楷对四个孩子非常严厉,他要求孩子们放学后都要回到企业帮忙,并明确要求孩子毕业后要留在家族企业帮忙。通过日复一日在家族企业的工作和体验,家族后代感受到参与感与认同感,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对家族企业的责任。
第三是能力。对家族成员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杨氏家族把四个孩子都送到英校求学,接受英文教育。并在具备经济能力的情况下,把小儿子杨保康送往国外接受高等教育,都是为了提高后代的专业能力。当然,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专业能力、还有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家族经理人与职业经理人必然走向“共治”的今天,家族后代只有以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进入企业,才能使企业真正按照家族的意愿而发展,才能真正守护家族的价值和精神。
胡弯
和丰家族办公室法律筹划专家
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法学硕士
专注于家族(企业)治理、家族信托架构设计、跨境并购与重组、公司治理与商业模式、商业体系(集团化)构建、公司及项目法务综合支持、民商事仲裁与诉讼等领域的研究与实务。
黄天晴
和丰家族办公室法律筹划专家
就职于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
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学硕士
专注于家族(企业)治理与财富管理、家族信托架构设计、公司治理与商业模式、商业体系(集团化)构建、公司及项目法务综合支持、民商事诉讼等领域的研究与实务。
[来源:家族世代,作者:胡弯 黄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