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不接班怎么办?看“慈善家大家”邵逸夫的传承智慧


【家族声音】汇聚专业的信托筹划专家、家族(企业)治理专家、财富管理专家和家族办公室领袖,每周一期与大家探讨家族(企业)的保护、管理与传承,分享家族(企业)治理、私人财富管理、家族企业投融资、家族信托和家族企业集团化等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据上海交大研究指出,中国家族企业正遭遇接班换代的难题,有80%的家族二代不愿意接班。经常也有客户问我们:孩子不愿意接班?怎么办?这的确是个难题,但是邵逸夫先生却通过设立慈善信托基金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逐利商人,到慈善大家

 

如今我们提起邵逸夫,总是离不开“慈善大家”的名号,但是早期的邵逸夫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逐利商人。

 

1957年,邵逸夫创立“邵氏”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但在1972年之前规模都不大而且颇具争议;1972年,66岁的邵逸夫开始做善事,捐献50万元港币给香港苏浙公学,这是他人生中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款,却是在好友提示下“渡劫”的方式。

 

邵逸夫捐助理念的彻底改变源于他三哥邵山客的病逝。

 

1985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中风去世,却始终没能抹去生前“吝啬”的尴尬口碑。这让邵逸夫意识到: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他不愿步三哥的后尘,想在有生之年改变他长年累月已经定型的吝啬形象。”

 

就在这一年,邵逸夫向内地捐出第一笔1亿港元的款项,用于资助内地师范院校兴建图书馆和科技馆。自此,捐赠行为日益成为邵逸夫由内而外的自觉行为,纳入他的生命和血液中。

 

据统计,自1985年至2014年,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会支持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累计捐赠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真正无愧于“慈善大家”之名。


地图上搜索“逸夫”出现的结果

 

巧设信托基金实现多方诉求

 

邵逸夫一生有两段婚姻,与元配黄美珍育有二子二女;元配去世十年后迎娶陪伴他45年的方逸华。很长一段时间,香港人都知道有两位六婶,黄美珍主内,方逸华主外。外界也盛传因为方逸华的关系,导致六叔子女缘薄,亲戚情淡。

 

因为方逸华入主邵氏,逐渐取代邵家子弟的地位,导致邵逸夫的两个儿子退出董事局,不再参与父亲影视帝国的业务,而是选择移居新加坡经营地产生意,父子不相往来二十多年。还有消息说孙女潜水溺毙,邵逸夫看报纸才知道孙女的死讯。虽然消息不一定属实,但是如何处理方逸华与原配子女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六叔的重大难题。



六叔邵逸夫和六婶方逸华

 

一方面,方逸华陪伴自己40多年,不仅是事业上的伙伴,更是生活上的红颜知己,不能亏待她;

 

另一方面,希望孩子能接手自己的影视产业,但是两个儿子跑到新加坡经营地产生意,希望靠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地,做父亲的也应该理解并予以支持;

 

除此之外,慈善事业也是一直以来的坚持和追求。

 

最终,邵逸夫选择设立慈善信托基金来实现自己的多方面诉求。



由邵氏家族信托的慈善规划架构图可见,最核心的就是“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其受托人是在百慕大群岛注册的一家私人信托公司。指定人为邵逸夫本人,受益人据披露是根据信托契约挑选的任何人士或慈善团体。

 

第二层架构是一家由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全资持有的邵氏控股公司,通过这家控股公司持有卲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卲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这三大实体公司,它们直接持有包括TVB股权、百货、地产在内的近百亿邵氏家族财产。也就是说,借由控股平台,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成为卲氏家族财产的最终持有者,而该信托的最终受益人就是卲氏家族成员及社会慈善团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份由私人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的信托安排,邵逸夫没有选择专业机构作为受托人,而是成立私人信托公司为其持有资产。这里主要有两个好处:

 

第一,家族享有更高的控制权,私人信托公司的董事会多由家族成员和可信赖的顾问组成,通过“自己人”来管理资产也更放心;


第二,私人信托公司更灵活,它可以持有多种不同种类的资产例如证券、股权、地产、红酒、家私等,这也正符合邵逸夫旗下多类型资产的需求。

 

将产业传承转化为财富传承

 

2011年,邵逸夫将所持有的26%TVB股权连同清水湾地皮以86亿港币的价钱,转让给了香港富商陈国强、台湾首富王雪红等组成的投资集团。他并没有选择将自己的影视事业传给自己的孩子,而是将名下各类资产套现后注入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而信托的最终受益人包括了四个子女和方逸华。

 

通过家族信托基金,邵逸夫不仅使自己的慈善事业得以延续,也让方逸华和孩子们的未来多了一份保障;同时在子女无心继承家业、又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的情况下,邵逸夫并不强求自己的产业一代传一代,而是将产业传承转化为财富传承,资金套现后用来支持儿子地产事业,不仅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拳拳爱护之心,也是一个极具智慧的安排。

 

很多的年轻二代踌躇满志,他们有能力、有抱负,希望在新的舞台上奋斗,开创成就另一番事业,而父辈对于他们的支持与认可是莫大的动力。也许有一天,他们可以到达和父辈同样的高度,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所有一代们共同的期望。

 

所以当前面临接班危机的中国家族企业一代们,不妨参考六叔的做法,将产业传承转化为财富传承,同时将财富通过家族信托或基金会的安排,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既传承财富给子孙,也从另一个角度守护家业长青。



新 书 推 荐


[来源:和丰家族办公室,作者:吴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