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投资者论坛:开放中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与机遇



6月21日,未来投资者论坛于香港JW万豪酒店成功举办。该论坛由世界知名金融风险管理杂志Risk.net组织发起,由美国Numerix公司、香港交易所、香港Premia Partners公司、法国兴业银行投资银行联合主办,并获得大中华区私人银行家协会、亚洲家族办公室协会等机构支持。

 

和丰家族办公室首席投资官Stephen Pau(鮑靝锋)先生受邀作为圆桌会议嘉宾,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亚太区首席代表Mushtaq Kapasi,融通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首席执行官Eddie Lau以及安德思资产管理公司执行合伙人Barry Lau一同就“开放中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与机遇”,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多年行业研究的精彩观点。



1、投资者如何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进入中国?

 

主要有以下几个工具: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配额渠道,境外募集美元,资金汇入境内,换人民币再投资


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配额渠道,也被称为小QFII,境外人民币,进入境内投资;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允许境外投资者直接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以及债券通


与内地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债券的机制安排


债券通又分为是北向同和南向通,在现在的阶段中北向通可以进行,但是南向通暂时没有开通。


所谓的北向通其实就是境外投资者通过香港市场买卖内地银行间市场的债券,南向通就是境内机构通过这一机制买卖香港市场的债券。

 

2、中国债券通的创新和意义是什么?它将如何影响中国的债券市场?

 

趋势是外资会慢慢增加人民币国债的比重,特别是各国央行和大型银行,但跟国债的整体发行量比还是占少数,占比约为6.4%。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英国、美国、日本国债的外资持有比例分别是27.9%,27.29%和11.2%,所以中国国债的外资持有比例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虽然前提是中国开放资本账户的进度),未来二三年,外资持有中国国债的数量再增加一两倍也算正常。

 

上交所和港交所都希望未来债券通会盛行,但目前看来未成气候;今年除了中国推出的债券通之外,新交所(SGX)也有推广债务交易平台,但看来反应一般。

 

因为固定收益交易主要都是以场外交易市场的做市商制度为主,如果各交易所无法引入做市商来提供流动性,外国投资者也不会有兴趣参与。

 

目前,债券通还不能购买高收益债,预期未来中国将会允许外资通过债券通买入高收益公司债。这样公司就可以从外国投资者那样募集资金,而终于不需要用高成本向本地金融机构融资。



3、外国投资者可能购买哪些类型的债券?


债券通开通以来,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数量以及交易规模均平稳增长。截至6月末,共有个356家境外主体通过债券通渠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非法人产品账户数量占56%,境外商业银行占22%,境外证券公司占8%;按地区分布统计,债券通境外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占约59%),其他包括台湾、新加坡、美国、开曼群岛、维京群岛、英国、爱尔兰、德国、法国、卢森堡、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迪拜等国家和地区。


6月债券通债券交易保持增长,交易量达1309.21亿元,环比增长97%,境外机构买入量占比57%,活跃的境外机构类型主要是境外商业银行和其他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活跃的境内报价机构类型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债券类型以政策性金融债、同业存单以及国债等为主,债券待偿期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7-10年和1-3年。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有40%的境内机构用债券通反向做国内债券市场,可能由于可以赚价差导致。

 

境外投资者其实不相信内地评级机构(大公、中诚信),如果中国债券有穆迪(Moody’s)或标普(S&P)有信用评级是最好,没有的话最少都要有惠誉国际(Fitch)的评级,但因为惠誉国际(Fitch)很多时候会将政治/政策因素纳入评级考虑,所以对国企的评级会偏高。

 

对外国投资人(主要指机构法人/基金经理)而言,投资新兴市场债券都会有内部指引,规定最多只能投资多少评级为BBB或以上的债券,以及只能投资多少没有评级的债券,所以具国际评级的发行人一定比较有吸引力。

 

其实外资一定都会研究地方债(比如,摩根大通和野村证券都有研究报告),但市场的主力是以中资为主(海通、中信、国泰君安),外资只会推荐有评级/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地方债,之前青海、云南能源之类的地方债就很少有外资覆盖研究。

 

地方债作为近两年占比最高的一类债券,能否得到海外投资者的认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当前的持有结构来看,境外机构尚未大比例配置地方债,但未来不排除地方债逐渐进入境外投资者的视野。

 

境外投资者对评级仍然有内在的需求,尤其在信息的获取渠道上,具有国际评级的发行人具有更高的吸引力。

 

此外,在香港市场有过债券发行记录或者在香港上市的发行人,这部分发行人在信息披露相对更加充分,对于国外投资者更具可信性,也具有更高的吸引力。


4、中国A股市场需求增加的潜在好处是什么?产品发行人如何利用A股市场?

 

MSCI增加了外资对A股的投资,将会有更多外国机构对这些公司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提升公司的认知度,在公司发行债券时,债券的接受程度将会提升。

 

之前,外资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占比很小,外资对于进入中国证券市场都很谨慎,在A股被纳入MSCI后,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后,将会对进入中国证券市场感到更为舒适,可能会提升外资配置中国债券的比例。

 

中国政府虽然逐渐在开放金融市场,但是也是十分谨慎的,在更多的外资进入 A股后,中国政府将观察效果,如果觉得效果不错,将会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



未来投资者论坛旨在汇聚来自投资、银行、养老基金、家族办公室,保险公司、资产财富管理公司及排名机构等领域的行业思想领袖,探讨投资者对各类资产的投资趋势、策略、产品及方案,实现市场波动中稳健的收益增长。


为期一天的论坛涵盖了多样化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构建,资产配置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散,亚洲ESG投资标准的兴起和财富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等行业高关注的五大话题,为与会的投资从业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前沿行业信息和思想观点。

 

关于鲍靝锋先生(Stephen Pau)



鲍靝锋先生(Stephen Pau)在全球投资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


曾任职于一家瑞士老牌家族办公室,负责亚太地区客户的投资组合管理,再之前在亚太区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香港赛马会,负责管理多经理人投资组合。曾任职于德意志银行的微观量化策略组,业绩是机构投资者研究团队中量化/衍生品类别的前三名,之后又任职于宏观策略组。曾在英国摩根大通银行担任投资组合研究职位。曾任职于英国圣保罗旅行者保险公司,担任固定收益分析师。


拥有英国伦敦卡斯商学院精算硕士学位,是一名特许统计师和特许科学家。

 

[来源:和丰家族办公室]